TW鞋服資訊

本頁面為你提供從最新潮流鞋子資訊,超新鮮的前沿時尚大事件。有料勁爆,為熱愛生活的網友們提供鞋圈最新資訊,做最前沿的吃瓜群眾!

NIKE與萊卡動畫工作室全新推出靈感來源於其新電影《Missing Link》中的主角 Mr. Link 的合作產品。在影片中,Mr. Link 是一種可愛的生物,和世界上最偉大的怪物追獵者 Sir Lionel Frost 一起踏上了全球冒險之旅,去尋找 Mr. Link 原始祖先遺留下的蛛絲馬跡。Missing Link x Nike Air Max Susan 是由NIKE公司創意概念副總裁汀克·哈特菲爾德(Tinker Hatfield)及前動畫師邁克爾·伯傑(Michael Berger)共同設計,通過再現萊卡服裝設計師黛博拉·庫克(Deborah Cook)為 Mr. Link 設計的格紋西裝的材料和紋理,打造的一款全新 Air Max 1



黛博拉·庫克表示:「服裝與角色設計並非獨立存在,兩者之間的內在關係非常緊密。如果 Mr. Link 穿著完全不同的衣服,觀眾則會以一種非常不同的方式解讀他。」

庫克解釋說,Mr. Link 的審美趣味重在凸顯人物來自太平洋西北地區的背景,其活潑有趣的個性襯託了怪物追獵者 Frost 的成熟穩重,兩者之間形成巧妙平衡。這一點在鞋子的設計中體現的也很明顯,皮革包裹的中底,鞋孔上有如袖扣的設計和在鞋舌周圍採用帶有著毛絨包圍感的 kurim 鞋籠,讓這雙鞋帶有一絲隨性的優雅氣息。

萊卡動畫工作室在 3D 列印領域擁有的多項專業技術(2016 年該公司因其在 3D 列印領域的傑出創新被授予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Oscar® 獎),結合NIKE的快速成型技術,為 Missing Link x Nike Air Max Susan 的製作帶來極大優勢,同時為其注入獨特元素。



該團隊還使用了萊卡公司基於 Stratasys PolyJet 的 3D 列印解決方案,為 Mr. Link 製作了一雙獨一無二的 Missing Link x Nike Air Max Susan,與名字的來源形成了巧妙的呼應(在電影中,這個角色為了偽裝自己,開玩笑地介紹自己是 Susan)。

哈特菲爾德說道:「Nike Air Max 1 一直是一款振奮人心、令人快樂的鞋款。當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立刻就被風趣可愛的 Mr. Link 所吸引——他完全是那種樂天派,是那種喜歡停下來聞聞花香的人,所以他身上帶有一種隨性的氣質,與這款鞋的內涵非常契合。」

NIKE與萊卡工作室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儘管多年來合作推出了多款運動鞋,不過 Missing Link x Nike Air Max Susan 是第一款通過非特殊限量形式正式發布的產品。

Missing Link x Nike Air Max Susan 運動鞋將於 4 月初於 Nike SNKRS APP(Nike 獨門鞋會)發售。電影《遺失的環節 Missing Link》將於 4 月上旬起陸續在全球上映。

PS:NIKE品牌除了AIR气垫鞋、Air JordanAir Force 1Nike Dunk...等時尚潮鞋外,Nike Cortez "阿甘鞋" 系列也受到了不少鞋迷們的歡迎和喜愛。

Air 裡面是什麼?

每一雙 Nike Air Max 都是一個時間膠囊,它把這款 Air 產品誕生那一年的空氣封存在它的氣墊中。不妨走近一些經典 Air 鞋子,看看它們誕生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讓 Air 傳統得以延續的或許是NIKE強大的內部合作機制,但讓它保持活力的卻是品牌與全球眾多優秀設計師的天才創意碰撞。用球鞋的術語來說,它就相當於耐克創意合作中的品牌聯名標誌「x」。這一過程產生了不同凡響的全新設計,打破傳統的創意表達以及一些最受追捧的 Air 產品。



近日,NIKE與東京品牌 Atmos、潮流品牌 CLOT、紐約服裝品牌 Heron Preston 以及神秘莫測的 Cactus Plant Flea Market 品牌合作設計了四款設計巧妙又有內涵的 Air Max 運動鞋。每一款都從一個不同的出發點,重新融合、創造、改造和想像,分別對 Air Max 經典鞋款做出了與眾不同的詮釋。

Nike x Atmos Air Max 2 Light將90年代中期的設計與布滿鞋身的印花融為一體,該鞋款將於4月初發售。



Nike x Clot Air Max 97/Haven 把經典之作 Nike Zoom Haven(它於 2000 年發布,並偶然成為一個早期時尚合作項目平台)的鞋面與 Air Max 97 的鞋底融合在一起。在這款鞋中,CLOT 以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重新創造了 Air Max。該鞋款將於 5 月初發售。

Nike Air Max 720/95 Heron Preston By You 結合了 Air Max 720 和 Air Max 95 的特質,同時用 Air 包裹的鞋面增強了 Air-Sole 的視覺效果。該 NIKE BY YOU 定製化合作產品即將發售,敬請期待。

Nike x CPFM Air VaporMax 2019 用獨具風格的鞋面裝飾重新暢想了 VaporMax 的審美風格,傳遞出 Just Do It 的無畏態度。該鞋款即將發售,敬請期待。

PS:NIKE品牌除了AIR气垫鞋、Air JordanAir Force 1Nike Dunk...等時尚潮鞋外,Nike Cortez "阿甘鞋" 系列也受到了不少鞋迷們的歡迎和喜愛。

AIR MAX DAY 歷史之 NIKE AIR

70 年代

Marion Franklin Rudy(下圖)1925 年生於俄亥俄州,是一位航空工程師,60 年代末他離開航空領域去為其他行業尋找創意解決方案。當時他有一個瘋狂的想法:把小型空氣包放在運動鞋底來減輕衝擊力。他向 23 家運動鞋公司推銷了自己的空氣包創意,但所有的公司都拒絕了他。接著,在 1977 年,他向NIKE聯合創始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展示了自己的想法。菲爾·奈特用一雙空氣緩震的原型鞋在NIKE比佛頓全球總部周圍進行了試跑,結束後興緻勃勃地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因為 Rudy 的鞋子給他帶來了一種前所未來的舒暢體驗。就此,NIKE開始了 Air 的征程。



Air 的根基是跑步。第一雙採用 Air Max 緩震技術的鞋是 1978 年的 Tailwind 跑鞋。那時候為產品提前創造熱度這個概念還沒出現,NIKE營銷人員決定在大範圍發售之前,先釋出少量 Tailwind 跑鞋。NIKE在新罕布希爾州艾克賽特的第一個研發實驗室的製鞋師生產出了 250 雙高技術含量的跑鞋,這些鞋子被送到六家夏威夷的跑鞋商店以備火奴魯魯馬拉松比賽之用。鞋子僅在 24 小時內就銷售一空,儘管每雙鞋的零售價達到史無前例的 50 美元。

讓跑者對 Nike Air Max 產品愛不釋「腳」的不僅僅是它的熱度。同樣在 1978 年,諾克斯維爾田納西大學的研究人員讓十位跑者穿著 Tailwind 跑鞋在跑步機上跑步。他們發現與傳統的跑鞋相比,運動員在穿著 Air 跑鞋跑步時更省力。

跑者體驗和科學實驗都證明了 Air 的實力。80 年代中期, Air 要做的就是俘獲更多跑者的關注,那也是需要設計創新和充足勇氣的時期。

為了確保每一個 Air-Sole 氣墊都適於生產,Rudy 幫助設計了一個機器,實質上就是對空氣包進行捶打(類似上圖)。他用他女兒的名字給這個機器命名為 Kim 測試器,因為他的女兒就像小白鼠一樣,測試爸爸設計的各種氣墊原型。Kim 測試器對每一次生產過程中的一個 Air 空氣包進行測試,評估首批 Air-Sole 氣墊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如果這個空氣包經得起捶打的話,那麼這一批所有的氣墊都通過了檢驗。如果它漏氣或爆裂了,那麼這一批產品檢驗都將不合格。Kim 測試器最早於 1980 年開始使用,如今已經有了更加有效且成熟的測試過程。

80 年代



Tinker Hatfield 的第一張可視氣墊手稿

汀克·哈特菲爾德(Tinker Hatfield)是 Air Max 1 背後的標誌性設計師。他對 Air Max 所處的那個狂熱年代有著這樣的回憶:

NIKE憑著直接、實用的產品設計理念在 70 年代登上了運動產品設計的頂峰,這種多功能高性能的鞋款以前從來沒有被製造過。在 80 年代的某個階段,這種趨勢逐漸平緩。人們開始尋找其他不同的元素,不僅是在NIKE的產品中,還有全世界其他地方。

音樂行業也在變化。迪斯科已經淡出潮流,我不知道當時的音樂是怎麼開始變化的,因為那時我的三個女兒還小,我聽音樂的時候不多,但我知道有些奇怪的事情正在發生。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藝術和設計行業。80 年代中期是從一個更為正式化的等級社會向一個更為鬆散的,以街頭文化為基礎,更勵志的社會形態過渡的時期。身在NIKE,我們也是那股浪潮的一部分,我碰巧也是一名設計師,第一次從鞋類設計視角來表達這種思潮。

一個可喜的巧合是,這種過渡發生時NIKE的魔力也在一點點消失。人們急切地想要嘗試一些新的不同的東西,這正好點燃了洋溢在我們周圍的創意火花。

這些創意火花引領我們設計出了可視氣墊和其他創新產品,為三十年來NIKE無處不在的緩震產品創新搭建了舞台,也許最為重要的是,它第一次將運動工程和設計文化真正地聯繫了起來。

90 年代

大窗口!前掌 Air 氣墊!全掌 Air 氣墊!Tuned Air 氣墊!這是 90 年代成就 Air Max 跑鞋的一些製作和審美方面的驚人變化,它的演變也反映了這十年來 Air 產品的設計進程。

這個年代有一個新的背景音樂。嘻哈音樂影響不斷擴張,英倫搖滾佔據各大音樂榜單,新型舞曲節奏越來越快,助力運動服飾湧入歐洲的狂歡盛會。

在 90 年代運動與文化的融合中,街頭服飾誕生了,或者說大步前進了。從 Air Max 90 到 Air Max Plus 等這些球鞋創新的外觀引領了著裝方面的一場變革,每一隻鞋子都一樣的碩大、大膽和多彩。

新技術也在改變人們交往的方式。1991 年萬維網誕生,到 1998 年 iMac 電腦到來時,這些新興的平台(包括 1995年 的一項數字化創意競拍服務)已經改變了人們創造社區和買賣產品的方式。這場數字革命也幫助球鞋收藏從一種口耳相傳的小眾生活方式變成了一種國際化現象。

今天 40+ 年

500+ 行業資產專利

合計約 70 萬平方米的專用美國生產設施

雖然 Nike Air 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但它的故事從來不是關於過去的輝煌。長期以來人們對某些鞋款趨於狂熱的喜愛說明了,Nike Air 幾乎在它的每一次更新中都著眼於當下。它背後的不斷創新和放飛想像的精神意味著這一品牌永遠不會脫離下一個潮流。

創造 Nike Air Max 需要協同合作、手足情誼和團隊精神。

這一過程從 Nike Air 創新生產中心(Ai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開始。那裡的工作人員為 Air 產品暢想各種可能性,包括它的形態、感覺和結構,然後激發未來設計的靈感。他們的設計突破讓其他團隊得以創造出更加輕柔、富有彈性和更加靈活的穿著體驗。

從這裡開啟的一連串的創意都會有NIKE設計團隊的各個部門參與進來,包括配色、概念、數字、鞋類、圖案、材料、印花、花紋和其他更多的領域,從而推動 Air Max 鞋款的創新,比如新鞋款 Air Max 720。從各個部門汲取聰明才智,再確保這些創意能夠融合在一起,這對於設計一款理想的最終產品至關重要,NIKE色彩設計副總裁 Courtney Dailey 說道,「比方說,色彩的設計要做到既彰顯科技精華,又不失獨有個性,總之要做到兩方面的平衡協調。」

這種協同一致的設計方法和無與倫比的團隊精神讓NIKE得以一次次奠定新的行業範式。對 Nike Air 來說,這意味著讓人耳目一新的外形,新鮮的感官體驗以及一個越戰越勇的未來。

簡單來說,NIKE將一直處於先鋒,把這種來自 87 年的標誌性時代精神帶向永恆。

PS:NIKE品牌除了AIR气垫鞋、Air JordanAir Force 1Nike Dunk...等時尚潮鞋外,Nike Cortez "阿甘鞋" 系列也受到了不少鞋迷們的歡迎和喜愛。

在最初的九年里,Air 氣墊因為出色的性能而備受讚譽,同時氣墊的空氣容量也調整到了最適合運動的狀態。但在當時,NIKE最具生命力的這項元素仍然不為人所看到。而在 1987 年,當 Air 氣墊第一次出現在了鞋子外部的時候,掀起了一陣狂潮。

最初只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元件設計讓 Air 氣墊成了球鞋設計的關鍵元素。可視 Air 氣墊憑藉自身的美感成為了人們的嚮往。

下面的三個例子展現了設計和生產部門如何通過別出心裁的手法幫助不斷創新和重塑 Air 技術,使它的生命力得以持久延續。

1. 分叉縫結構賦予 Air 氣墊高度

Nike Air Max 的創新需要在穩定和體驗兩者之間達到巧妙的平衡。最新 Air Max 720 柔軟至極的腳感便是通過不斷追求材質和結構的極限實現的。這雙鞋的氣墊鞋底不僅能夠提供明顯的彈跳感,而且還能為雙腳提供支撐。不能讓穿著者有搖晃感,否則舒適的初衷就打了折扣。



Air Max 720 氣墊的厚度達到了 3.8 厘米,達到史前未有的 Air 氣墊容量。

設計的一個理念就是往大的方向發展。創新分叉縫結構讓氣墊的輪廓形成的大幾何形狀確保了它的結構完整性。

2. 吹塑技術成就 Max Air

碩大的氣墊最初之所以能夠創造出來僅得益於一項技術:吹塑成型



有了吹塑技術,Air 氣墊可以呈現更多的形狀和設計,包括在一個氣墊內形成不同的高度以便塑形。設計師可以利用不同的壓力創造不同的空氣室或空氣莢,為穿著者提供卓越的分區緩震體驗。吹塑技術讓設計師創造出了最高的氣墊(並提供持久的衝擊保護),把中底的泡沫材質最小化,設計出迄今為止氣墊可視度最高的Air鞋款。

在吹塑之前,NIKE設計師先增加空氣包側壁的氣壓,以此調整 Air-Sole 氣墊的高度,讓它幾乎達到了極限。

吹塑技術改變了一切。它為NIKE設計師和工程師提供了新的創作方式,讓他們能夠設想出更新的緩震系統,同時讓 Nike Air 更好的展現在人們面前。吹塑技術也讓生產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成本顯著下降,因為他讓氣墊的焊接和形狀可以一步成型。

Max Air 大事記

1991 年:NIKE資深設計師布魯斯·基格爾(Bruce Kilgore)是最先把Air技術用於籃球鞋的設計師之一,他用吹塑技術創造了第一個 Nike Air 180 氣墊,可以透過鞋跟和鞋側看到氣墊。

1993 年:NIKE將進一步完善的吹塑技術運用在了 Air Max 93 身上,讓NIKE的設計師得以突破中底的阻礙向外延伸來創造新的氣墊。這項新的技術讓鞋子的柔軟度大大提升了約 35%,為穿著者帶來有明顯的 Air 緩震效果,同時實現鞋跟部位氣墊完全可視,營造出一種富有衝擊力的觀感。

2006 年:NIKE創造出了第一個 360 度 Nike Air 中底,完全淘汰了傳統的中底。(這個項目起源於一個稱為「空氣泡」的概念,即把一個塑料片真空塑形成一個中底加一個外底的形狀,把另一個塑料片放在頂部,把這些 Nike Air 氣片合起來,然後向內充氣。)Nike Air 360 充分展現了 Nike Air 創意是如何發展和轉變的。

吹塑工作原理

首先,把 TPU 顆粒放入一個加熱的桶中。一個轉動的螺旋槳把這些球剪碎,直到它們變成液體。等到這些材料變粘後,把它灌入一個形狀為最終理想部件的模具中(就像把牙膏擠進管子中一樣)。這些塑料冷卻後,就會從機器中彈出來,變成成品部件。

NIKE不再使用六氟化硫氣體後,就從吹塑轉向微液層熱壓成型技術。用吹塑技術製造出來的相同設計也通過熱壓成型技術複製出來,不僅讓NIKE消費者體驗到無縫轉換,而且用的還是 Max Air 的名稱。

3. 外側包圍拼接技術減少鞋子層次



外側包圍拼接技術(OSP)是一種 TPU 材質拼接方式,足夠耐用可靠,可以將氣墊和鞋面的咬合線連接起來。當NIKE研發出 OSP 的時候,它讓 2016 年的 Nike Air VaporMax Flyknit 成為了可能,那是第一個不用泡沫、不用橡膠、不用粘合劑的 Air 氣墊。在那之前,所有的 Nike Air 鞋款都要用泡沫或 TPU 墊皮來把氣墊和鞋面連接起來,這樣一來就增加了鞋子的重量,氣墊的柔軟度、彈跳性和靈活感也會降低。

外側包圍拼接技術不可或缺的三大原因

  • 1. 外側包圍拼接技術為氣墊的放置提供了一個更厚更堅固的框架,同時確保了氣墊的靈活性(就像網球拍堅硬的邊緣可以支撐跳躍的球拍線一樣)。

  • 2. 這種拼接方式讓設計師能夠使用不受限制的大空氣室來塑造氣墊的頂部,讓它貼合腳的形狀,這是一個極為艱難的任務。

  • 3. 外側包圍拼接技術的分合線可以被隱藏起來,讓氣墊和鞋面的連接看起來天衣無縫。


PS:NIKE品牌除了AIR气垫鞋、Air JordanAir Force 1Nike Dunk...等時尚潮鞋外,Nike Cortez "阿甘鞋" 系列也受到了不少鞋迷們的歡迎和喜愛。

自 40 年前 Nike Air Max 誕生以來,其美學設計和性能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眾多設計師和工程師們對 Air 氣墊單元著迷,以至於使其成為了NIKE幾十年來經久不衰的傳承。

兩位最具創新精神同時永無止境探索 Nike Air Max 技術的支持者說到:

我把 Air 看作是某種形式的表達手段。有了它,我可以對外形與功能、彈力以及響應能力之間的關係進行無窮無盡的探索。當我想到正式設計時,出現在腦海中的兩個想法是 Air 氣墊單元的動態姿勢和美學。

首先,我們擯棄了傳統的製鞋方法(即將材料層層堆積在一起),這全新的方式著實令人興奮。由於這種創新精神,球鞋呈現出了一種曲折有致類似生物形態的特色。有了 Air 氣墊單元,加上外側包圍拼接這樣的創新技術,我們可以限制材料的層數,在足部和緩衝層之間建立一種共生關係。

其次,我可以不斷提出問題,「我們能用這項技術做什麼,這些氣墊是否會局限足部的運動方式以及與身體的互動方式?」以及最後,「氣墊如何成為身體自然動作的一部分?」確切地說,自然界中沒有任何東西是「踩在氣泡上」。但是 Air 氣墊單元可以移動、適應並調整,以適應施加在它身上的所有壓力……這是一個真正的動態形狀,允許不斷地對基本概念進行重新想像和重新改造。

— John Hoke,NIKE首席設計官




推出女性專享配色

雖然 Air Max 男子系列的配色可能更容易辨認,但女性版本儘管有時低調而神秘,也同樣具有影響力。

為了尋求新的感覺,我們不斷地突破氣墊設計的限制,用誇張的外形傳達出其價值觀——兼具舒適性、保護性和靈活性。Air 氣墊單元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最需要的地方安排 Air 氣墊單元。

Nike VaporMax 為我們帶來了柔軟、有彈性、靈活的穿著感受。而在 Air Max 270 和 Air Max 720 設計中,我們實現了新的高度和位移深度,改善了長時間穿著時的舒適度,而且穿著時間將更長久。在所有三款鞋中,我們都致力於挖掘 Air Max 的核心優勢:能量吸收。最終我們想要做成兩件事:

  • 第一,想方設法突出這種優勢,且不受任何其他材料的阻礙。想像中的最理想狀態是,我們想要帶來失重的感覺。

  • 第二是用新的幾何形狀來突破能量吸收的緩震極限。


因為 Air 氣墊單元總是向後推,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如何使這些幾何形狀為人們帶來一種舒適的穿著感受。我們還必須為穿著者找到一個穩定的「底座」。出於這些前提的限制,我們開始設計時首要考慮的不是打造一個引人矚目的外形,但這樣的外形也會為人們帶來愉悅的視覺感受。

我們將 Air 氣墊單元看作一個變數,它遵循物理變化形態:當我們用 Air 氣墊單元解決一個純粹的、功能性需求時,得到的結果就是直觀而美麗的。

— Kathy Gomez,緩震科技創新副總裁


PS:NIKE品牌除了AIR气垫鞋、Air JordanAir Force 1Nike Dunk...等時尚潮鞋外,Nike Cortez "阿甘鞋" 系列也受到了不少鞋迷們的歡迎和喜愛。
< 2023年06>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カテゴリ
最近のコメント
QRコード
QRCODE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
読者登録
メールアドレスを入力して登録する事で、このブログの新着エントリーをメールでお届けいたします。解除は→こちら
現在の読者数 0人
プロフィール
vivian666